[随州文旅]汉民族传统婚礼习俗的特点
荆戈 TO: 2012-4-19 15:31
&:6310+

中外婚礼习俗知识
1.中国婚礼--传统婚俗之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 “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2.汉民族的婚礼形式: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包括:
1)纳采:男家清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驱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一套纷繁复杂的婚礼程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映射出我们民族的智慧。

3.婚俗礼节的含义
1)新郎亲自前往娶亲
一是重视夫妻感情;
二是对女方的尊重与保护,同时便于应对娶亲路上可能出现的意外;
三是运用天地、阴阳、刚柔的理论,主张先天于地,阳先于阴,刚先于柔;
四是抢劫婚时代的婚礼风俗遗存。新郎是抢亲的发起人。
2)新娘哭嫁:最初是由于被抢感到恐惧流泪,后来形成了一种婚俗,代代相传。封建时代哭嫁是不满于包办婚姻,在婚姻恋爱自由的时代,哭嫁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依依不舍。
3)新娘的红盖头:相传汉魏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民间娶亲根本无法照正常仪式进行。出于安全考虑,婚事一说定,便用红纱巾将新娘的头蒙上,新郎将新娘接回,到家后揭开红纱巾拜见公婆。新郎和新娘便成为合法夫妻。
另外,从美学文化角度看,红色喜庆热烈,合于婚礼的气氛。红盖头对于新娘除了遮羞以外,既可表现了新娘的含蓄朦胧美,又可诱发人们对于新娘种种美的想象。
4)结发夫妻:
一是结发就是束发的含义。古时候男女幼童是披头散发,到成年时才把头发束起来。男子20加冠,女子15岁及笄。刚一成年就结婚的夫妻成为结发夫妻。
二是古代女子许配人家后,便用一根丝绳把头发束起来,表示自己有婆家了。到举行婚礼时,由丈夫亲手解下头绳。这种被称为结发。
三是新婚时男女双方各剪下一绺头发,结在一起作为夫妻恩爱的信物。
5)交杯酒:喝交杯酒,古时叫作合卺之礼。卺,是用葫芦作的酒具。每逢娶亲,人们便将大小适中葫芦从中间锯开,成为两瓢,瓢里装上酒,新婚夫妻举杯共饮。饮后将两瓢合二为一,谓之合卺。
6)撒帐:撒帐是我国传统婚礼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北方称撒帐为撒核桃枣儿,南方则称作撒五子。
7)闹洞房: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期,那种恣意的与女子发生关系的行为得到禁止,为解决集体占有和个体占有的矛盾,通过闹房的方式化解人们的情欲。
8)听房:即是在新婚之夜,新婚夫妇的亲属或邻居偷偷在场外倾听新房里新郎新娘的动静,包括语言和行动,中心是偷听新婚夫妇第一次性生活是怎样进行的。
9)糟糠之妻不下堂: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是说丈夫在穷困时,妻子与丈夫共同度过艰辛,受尽磨难。

4.西式婚礼
中西婚礼区别
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庄严肃穆,中式婚礼喜庆热闹。中式婚礼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现代婚礼中保留了西式婚礼简洁的特点。中式婚礼举办场合随意,西式婚礼场合限制在教堂。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