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阿凡达》电影历史的分水岭
楚刘飨 TO: 2012-4-15 14:08 阅图
&:22072+
  近年来,几乎没有哪一部电影可以这般令人望眼欲穿,让全世界陷入癫狂了。
6a0d48c9.jpg
  《阿凡达》横亘了2009-2010这漫长的几百个日夜,话题性强且多点开花、纯实力更是毋庸置疑。人们可以记住的关于影片信息的“点”——多得数不胜数。“大船导演”、“里程碑”、“革命”等等字眼夹杂在每一天观众可以接触到的所有信息渠道中不断涌来,直到铺天盖地。

  而真实的观影效果也的确如此,这部将3D技术贯穿始终,故事性尚可,视觉效果无与伦比的影片的观看经历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它带给观者的信息如下:首先,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十年一剑,那慢功出细活的磨蹭对得起我们的期待。再者,电影历史翻过了一页,没错,我们在经历新旧交替。

  而如今正在书写的东西,叫做历史。

  

故事:两个世界的交锋



  人类与纳威族,两个不同世界的交锋构成了《阿凡达》全片的故事主线。

  这个故事的科幻色彩很浓,原因就在于全片没有我们熟知的地球样貌和身边即景描述。有的,只是一个类似《与狼共舞》般描绘“两个世界”和《无间道》一样半路卧底的故事。而说其像后者,倒莫不如说其神似《终结者2018》。主演萨姆?沃辛顿的两次跨界卧底,也成为不大不小的巧合。其实,在全世界的媒体把目光投向导演老卡“创世纪”的技术后,片子于是很自然的就不再把剧情当做主体了。

  可别忘记,这剧情很容易变成整部电影的短板。

  但结果呢?这短板虽没有峰回路转,且纳威人小白的出奇,三角恋粘糊糊,但必竟铺陈得当,叙事虽直白也可以接受了。但是,整体上文戏颇废功夫。也即是说,首先,这些文戏的逐渐展开让你忽略了3D的存在。再者,两个世界的诸多不同,纳威人的良善,人类的贪婪都塑造成型了。

  这些努力表面上看,是卡梅隆为了让《阿凡达》区别于一般大傻片注入思想内核。实则深挖,其最终目的是给男主人公杰克?萨利发生转变,调转枪口朝向人类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使观者从心理上接受了最后大决战。当人类一员化身纳威武士,以领袖之姿狂卷人类时,你竟然在暗自叫好?!卡梅隆依旧是用不正常的行为,也即叙事中人的行事过程,演绎了真善美。符合好莱坞大片的路数。只是这一次,当人类偏激后主角反戈一击了。而戏剧的矛盾也就此出现。于是弓箭对上枪炮,飞禽扑向战机,我们暗暗叫好!这一战先前已有了潘多拉星球的完美地貌充当天时地利,再加之银幕下的人和,银幕上下的胜利二字,就来得顺理成章且同仇敌忾。

  另外,外星的能源被我们觊觎的故事银幕上这些年讲了太多,又怎么找到新意?注意文戏与动作场面交替出现的节奏。当你对杰克的学艺生涯乏味,昏昏欲睡时。马上有训服巨龙的火爆场景出现。当你对潘多拉的瑰丽大气审美疲劳时,树精灵的诡谲立时奉上,去以小博大,引来影院一片惊呼。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美首先来自3D,而不知不觉间,你也忘记了那眼镜的不舒服,也既是忘了3D。

  故事已然很是简单且有着可谓俗套之嫌,那么,演员的表现又当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萨姆?沃辛顿和纳威族人一起,来完成了这次科幻无间道之旅。回忆这位男演员的演艺之路。去年那场在《终结者2018》中,与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成年反抗军领袖约翰?康纳之交锋可谓历历在目。当时,他们二人的对手戏,被夹杂在人类与“天网”的对抗中,成为了影片的灵魂主线。可反观这部影片,他虽不是面无表情的猛男。却也中规中距,当然,你可以仔细观察那些动作捕捉系统塑造得纳威族人们,他们的一举一动完美极了,技术显然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将想象力转化为了影像本体。

  

视听革命:找不到语言形容的美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创造者,也即是影视导演早已被定位为杂家。而电影每每都会凭借着编导和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因某种技术的出现改朝换代。借黑暗效果制造B级恐怖到从乔治?卢卡斯声震寰宇的飞船们;从化妆术铸就年龄印记到电脑合成介入使得演员霎时间年华老去;从模型塑造的大楼被狂风吹倒到电脑制造山崩地裂毁灭地球;从枪火林立子弹倾泻到用电脑模拟出真实感极强的战争。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直都从未停滞,历历在目。而如今,当IMAX(巨幕)方兴未艾,电影CGI技术成为当打之年,一个全新的时代宠儿出现了。名叫3D。

  追溯3D之旅的前身,可以远到迪斯尼旗下的那部《拜访罗宾逊一家》,且在动画世界,这是推波助澜使得影片狂揽票房的利器。不过在《阿凡达》面前,这一切显得有些技术上的薄弱和小儿科了。《阿凡达》一片震撼的视觉效果,由皮特?杰克逊旗下的维塔和爆炸狂迈克尔?贝挂帅的D2,以及卡梅隆自己的公司三强组合联手掌控。创造了极具美轮美奂效果的视听场面。从某种角度上看,片中那布局奇幻的未来世界,每每夺人眼球的“人”物造型和千奇百怪的生物种类,以及那一套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都强大的几乎令人发指……

  《阿凡达》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故事,便可脱离电影炫技片的范畴。综上所述,影片就不仅仅是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作品了。那么,最大的看点,影片的视听效果是否达到了迄今为止电影拍摄水准的最高峰呢?

  首先,很山寨“蜀山”的满天飞山效果构成了第一冲击。气势壮阔,配合着主旋律的瞬间磅礴给足了观影者极高的享受。而很重要的是,从3D的角度,这种背景中色调的渐变很完美,且在满天红霞的一幕达到了极限。而人物一组沿着山崖俯冲的效果强调了速度感,使得叙事的节奏有了丰富的变化。飞翔是影片给人最美的享受和极限。至此,这些动与静的镜头场面可以对比2009年的3D作品,暑期双雄《飞屋环游记》强调的色彩,《冰河世纪3》那一眼万年冰霜的冲击都在《阿凡达》中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至于结尾大战,可谓是影片的一个“卖点”,压轴大菜的品质更是精彩。与迈克尔贝这种满脑子肌肉的爆炸狂不同的是。这一场战斗的层次清晰给出了交待。这依旧是卡梅隆的强项。他的作品历来是场面大而不乱。而这一次镜头的切换,依旧将人物站位交待得非常清楚。飞船到来一幕,遮天蔽日的战斗集合了剧力的牵制,空战的峰回路转、陆地战斗的气势磅礴、单挑解决战斗的惊心动魄都掌握极佳,一场大战,打起来地动山摇无法形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纳威族人们如何去展现,成为了视觉效果中的“小”,也即是细节。幽蓝光线的皮肤质感,比起之前那些渲染出毛发便令人惊叹的动画更上一层楼。身材比例的协调性和表情的配合,更是超越了以往此类作品的“硬与假”。动态捕捉的妙用,从《指环王》里的咕噜成型的一瞬成为主流,到如今的《阿凡达》成为集大成之作。这个族群不仅可以被接受,而且真实后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演员”,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们不是道具,而有着我们熟悉的表情与悲喜交织其中,表现就称得上是不错。

  从影片的结构看,大部分人认为的集中出现合成CG镜头的结尾部分,那接近半个小时的大战并不是一头沉的现象,而是将这种超过全片60%合成效果的使用,较为平均的分配到了多个片段中,让一场技术革命已然成型。

  是的,技术革命。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我们熟知的名单与精彩时刻如下:《终结者2》的液态金属机器人,《侏罗纪公园》的呼啸霸王龙,《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当然,更包括《泰坦尼克号》那艘大船的一切。进入新世纪,《魔戒》系列的化妆术与模型大会,《大事件》的开篇穿堂入室上天入地的牛A长镜头,《金刚》的骷髅岛猩猩与恐龙大战,《谍影重重》系列的凌厉剪辑与通篇手提摄影,《变形金刚》的汽车人集体变形长镜头……

  现在,请在这个长长地名单里加上《阿凡达》。具体到哪一部分?——全片。

  

詹姆斯?卡梅隆:恭迎天神归位



  我总是在想一个不可能却可笑的场景:如果有人将好莱坞的商业大导们排排座分果果。那么在前十位的聚会里,你将会看到以下莫名场景:

  一个男人,戴着眼睛不苟言笑的走进门。他的身后随从众多,摇头晃脑的ET长着血盆大口的恐龙嘶吼外星鱿鱼般的怪物跟从;而另一个胖子在两只猛兽的庇护下靠近,史前猛犸巨象与黑黝黝的金刚如哼哈二将不离左右;走进来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身后都是些奇怪的机器玩意,大刺刺晃悠的飞船载着手持激光剑的天行者;而一群老男人涌来了,对,都是老男人,互相吻手又致敬……可我们还漏掉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家伙。

  这家伙的作品名单里,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件。他可以将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变形,在那一刻安排得如此完美。也可以让世界上最伟大的肌肉动作演员横扫一层大楼。他更可以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狂喊“世界之王”,更可以在最耀眼后迅速消失,将想法极端化或者隐藏。

  詹姆斯?卡梅隆。这十年,看看你都干了什么?

  半退休的说辞,是不能打消掉很多记忆的重量的。实则,《泰坦尼克号》成就了卡梅隆,也更快的削弱了卡梅隆。当他将电影变成用“亿”当作票房计数单位的事物后,当他将福克斯与派拉蒙高层折磨得团团转后,当他那最好的御用演员,世界上最伟大的肌肉男——阿诺德?施瓦辛格再也端不起枪支四方冲杀,而文绉绉的混成州长后。

  他消失了。

  于是,我们只看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视电影打上其名姓。或者花边新闻里,偶尔闪现过这个名字。而任由阿诺在第三个故事里,被女机器人揍得落花流水,第四个故事神韵全失味同嚼蜡。是的,这一切都无趣透了。很显然,《泰坦尼克号》成了詹姆斯?卡梅隆的分水岭。而他的心里,肯定有一句话要说:亲爱的观众们,我想死你们啦!问题是,我们又何尝不想你?

  于是直到2009的年终岁尾。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