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太热了,出门面试好烦。
朋友和我抱怨广州该死的天气时,北京刚下过一场雨,但依旧闷热,和去年一样。
转眼,离刚毕业顶着大太阳满北京面试已经过去了一年。
但毕业一年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
第一批出家的90后是我们、第一批秃头的90后是我们,连最近第一批捡破烂的90后也是我们。
比起扎心,可能「心成了筛子」更适合我们。
做设计的朋友A,曾被前领导要求兼顾设计、编辑和运营工作,一个人撑起一个新媒体部门 做商务的朋友B,因为对老板的侄子「用词不当」,前不久被试用期劝退 而现在大热天面试的朋友C,则是因为工作事务和老员工吵架后被穿了小鞋......
工作上的糟心事,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变少。
只不过,我们都习惯了一边被坑、一边填坑,一边流泪、一边回血。
就像外表温顺、内心刚烈,对压抑的工作环境怒火中烧的动漫主人公烈子小姐那样。 倒数十个数
我就是个认真的员工
在一家贸易公司会计部工作的烈子,已经「忍气吞声」上了好几年的班。 

每次受到刁难、觉得委屈时,烈子都会在心里倒数十个数,告诉自己:
「从十数到一,我就是个认真的员工」。
然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这样的烈子,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她和大多数普通女孩一样,起床困难、在早高峰的地铁挤到「不敢呼吸」、生无可恋,也只能用没钱抑制想搬家的心。 

她会和关系不错的邻桌吐槽新同事的朋友圈,心痛上周的份子钱包的有点多,然后偷偷羡慕哪些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女强人。 

但更多时候,烈子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同事的请求,自己加班到深夜;
会「不顾一切,想达成别人期望」,在意别人的看法;
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要求,她都会说「Yes」,是个职场的「创可贴」女孩。 

在同事眼中,这样的烈子 ——
会因为替老板擦屁股而自我毁灭,想赶上公司期望却沦为新手机器人,是听话的奴隶排队等着过劳死,是壮大血汗公司的肥料。 

终于,面对催活的老板、甩锅的同事和靠“拍马屁上位的同行......烈子小姐打起了辞职的主意。
辞职做点什么好?
烈子有个好朋友,一边打工一边全世界 旅游,非常潇洒。最近还搞创业,想拉烈子入伙。但听到对方没有店面,盈利前拿不到工资,求稳的天性占了上风。按时拿工资稳定地生活,好像也不错?
为了嫁人,烈子报了瑜伽班塑形,和一个食草系男孩谈了场「厚滤镜」的恋爱,对方连自己的冷暖都不知道,最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婚姻的路,原来也没比工作轻松。
最后,烈子还是没能辞职,继续着「社畜」的生活。
什么是社畜?
社畜在日本指给公司做牛做马的工薪族,社畜们经常每天工作 12 到 18 个小时,每周上班六到七天。不少人因为下班时间错过最后一班电车干脆直接睡在公司里。
而中国其实也出现了类似状况,「996」「5+2」「白加黑」,最近几年工薪族猝死的新闻,更是让上班族人人自危。

一边拼命赚钱,一边拿钱保命,太多人面对巨大压力和超长时间工作,不能自救。
每个人的职场
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回血
刚进职场时,每个人都对工作和自己有无限向往,但时间慢慢过去后 ——
好友离职、换新领导、办公室政治、出差太多、工作太没挑战或者迎接新的挑战......每个人都变成了烈子。
前不久有句话 —— 「未在厕所痛哭者,不足以谈人生」,引发了很多职场人士的共鸣。
狭窄的厕所,成了很多职场人的情绪中转站和避难所。 

成年人的情绪崩溃,时间、地点、节奏都要把握好。
隔间已锁好、喉咙已静音、睫毛膏防水、粉饼在兜里......
OK,可以开始哭了。
哭过一场,发泄完情绪,就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上班。 
 每个职场人,都是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回血地熬下来。
但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撑过丧气的100天,才有可能在第101天被治愈。
不论是被上司斥责、被同事甩锅,还是在厕所偷哭,走在艰辛职场道路的你,从不是一个人。
做个平凡的普通人,像烈子一样又丧又燃,也很了不起。
致工作倦怠的烈子们。
最后,如果你也在经历着烈子的「职场倦怠」,不如来听听职场女强人舒畅老师的看法。
舒畅老师在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过14年,她担任过麦肯锡的人才发展总监,并为麦肯锡建立和实施了其在大中华区的人才战略。
对于「烈子」工作几年,轻车熟路,但觉得自己不喜欢从事的工作的情况,舒老师是这样建议的:
当你工作到第五个年头,熟悉了职场,工作上也可以轻松应对,再来思考职业生涯时,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做好一个职业规划。
而做好一个职业规划需要三步:
试着想象自己10年后向往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创业还是打工、带团队还是做某个领域的专家、财务和身体状态怎样、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越详细越好。
这个阶段除了解自己不喜欢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内容,更需要你重新定义。另外还可以评估自己已有的能力,财务状况和人脉情况,按照现状继续,是否能够完成第一步的愿景。
当你明确了现况和目标的差距后,到这儿,我们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当你目标明确、把握自己的现状,这时再针对性地换部门、学知识、换工作甚至换行业,做出的改变是比较合理的。 前往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