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文旅]曾都区何店镇出一位大宰相 许多人都在寻找这位大仙人
金戈 TO: 2016-9-8 09:35 阅图
&:18690+
随州悠久的历史,人杰辈出,以前不知道,神农节的举办让随州的普通百姓知道了神农老祖宗诞于随州;季梁公园的修建知道了随州还有这样一位大贤;其实咱随州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大人物淹没在浩瀚的史海中!今天,小编将带你走进曾都区何店镇,聆听明朝光宗、熹宗时宰相何宗彦的故事。

73_1320880927jqSx.jpg

史料一:
何宗彦(1559—1624年)    明朝光宗、熹宗时宰相,在位四年。字君美,号昆柱。曾都区何店镇人,祖籍江西金溪(今属抚州)。父何思泉(其大)由金溪迁来随州,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林郎,死后葬于今何店镇。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授官詹事。四十二年(1614)迁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左侍郎,代理礼部事务。在任六年中,忠于职守,为官清廉,治事井井有条,遇事能以大局为重,多次直言进谏,因而得到不少人的赞许,“时望甚隆”。当时福王受封于河南,不断向朝廷请求赏赐,宗彦上书劝止,神宗不听。接着,何宗彦又就东宫讲学,太子入学,诸王婚礼,王贵妃丧葬,“挺击案”等事多次上疏,皆没有得到批准。四十四年(1616)冬,隆德殿发生火灾,宗彦提出通下情、修废政、补缺官等项建议。四十六年(1618),京师发生大地震,宗彦上书朝廷请修理政事,当时神宗已不理朝政三十年,政务积驰,庶官尽旷。四十七年(1619)秋,后金侵犯边境,明朝三路军队大败,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危急,宗彦奏率僚属请神宗皇帝临朝共商大计,又未被采纳;同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朝臣推荐阁臣,群臣多推举宗彦为首选人物,因遭齐党张延登等人反对而未能入阁。当时朝廷朋党角逐,何宗彦无所依附,乃不安于位,辞官回随。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宗彦在家被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时边陲失守,他不畏艰险慨然进京就职,筹商军国要务。曾任会试主考,选录四百人,使不少昔日遗珍一时见采,被视为得人。熹宗天启元年(1621)应召还朝,屡加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宰相)。天启四年(1624)正月卒于相位,赠太傅,谥“文毅”,随州父老特在州南十五里望城岗设神道碑,在州城文明门内专设祠堂。后朝廷“诰封父祖父曾祖父嗣曾祖父计四世”。何宗彦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于求名,拙于求利,且著述颇多,他去世后,其子整理其文稿得数十卷,正欲刊印时,战火四起,未能保全。后其孙收得残卷,合成《何文毅公集》共10卷及《春曹疏草》2卷于崇祯十六年(1643)刊印。经过明清易代的兵燹之后,崇祯年间刊印本《何文毅公集》已佚,仅存孤本收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同治《随州志》云:“明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何宗彦墓在州东五十里马坪港,其地已入应山,天启中副使李佺台题准孙振崇入应山县为守茔生员。”同治《应山县志》云:“何宰相墓有敕封太傅坊,在治西马坪会。”何店镇原名“何家台”,系以姓氏命名,形成已久,确切时间无考,因何家享堂(何思泉墓地遗址处,今何店粮管所仓库附近)何姓众多,故称“何家店”,简称“何店”至今,历史上曾将何店取名“文毅乡”,很可能同何思泉、何宗彦二人名望有关。2004年,岳麓书社出版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专著,其中收录“何宗彦撰《何文毅公全集十卷》七册,明崇祯间刻本(尊)”考证文章一篇。2010年,江西抚州名人雕塑园内树立何宗彦雕塑一幅。今随州市博物馆家属院内残存清代“明太傅何公故里”石碑一方。(按:道光甲午版《大洪山志》卷4《古迹》云“何文毅公故里在佛儿岭东南何家店,太傅微时所居。今其祠墓犹存,地名何家享堂”、“何家店在尚家店之东,何文毅公旧宅在焉”;卷7《人物》云“何宗彦,字君美,山麓之东何家店人也”。)(《明史》卷240本传)
史料二:
17岁时何宗彦随父客居随州(今湖北随县),遂占随州籍。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任官詹事(为太子讲读官员)。四十二年迁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当时,历时十五年之久的立储之争已经有了结果。廷臣力争的皇长子朱常洛终于被确定为太子。在众大臣的请求下,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生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不得不搬往封地的河南洛阳。但郑贵妃与朱常洵提出要拨庄田四十万顷。何宗彦为此多次上疏驳斥,万历皇帝不听,后以在全国拨四十万顷的田粮收入归朱常洵而终结。
太子生母王贵妃亡故,万历皇帝把她当普通妃子埋葬,何宗彦又上疏为王贵妃力争。“梃击案” 爆发后,何宗彦又上疏说:“天下怀疑陛下薄待太子已经很久了。太子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建议改善太子待遇,没有得到批准。没过多久,何宗彦被转为左侍郎,继续代理礼部事务。
何宗彦代理礼部尚书六年,为官清廉,治事井井有条,遇事能以大局为重,多次直言进谏,在廷臣中声望日高。四十四年冬,皇宫隆德殿发生火灾,何宗彦又向皇帝提出通下情、修废政、补缺官的建议。四十五年,皇长孙已经十三岁,因皇太子的地位不巩固,皇长孙仍未就师听讲,因此何宗彦又多次上疏,请求派人为太子讲学,让皇孙拜师就读,万历皇帝仍不采纳。四十六年六月,京师(今北京)发生地震,何宗彦又上疏言三事,一是指出皇帝已不视朝三十余载,致使朝政废弛,二是边备尽废,致使辽东尽失,三是衙门缺员太多,致使政务停顿,要求皇帝顺从天意,力行改正。无奈神宗不视朝已三十余年,诸事多委以贵戚、近侍,言官多依附齐党,何宗彦不与他们结党营私,仍忠于职守,不断奏本,一时得到不少人的赞许。
四十七年秋,后金侵犯边境,明军三路败退,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危急,他奏请皇帝临朝共商兵食大计,又未被采纳。四十七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朝臣推荐内阁辅臣,廷臣多把何宗彦作为首选人物推荐,唯独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不署名,何宗彦遂未获通过。时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肖毅中等均上疏皇帝,为何宗彦未入阁表示惋惜,而张延登同官亓诗教、薛凤翔又屡屡上疏纠驳。当时朝臣朋党角逐,言官多依附齐党,何宗彦不与他们结党,无所依附,故不能安其位,于是不久辞归。
何宗彦为官“清修有执,摄尚书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时望甚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神宗崩,光宗即位,何宗彦在家被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此时边陲失守,人情汹汹,危机四伏,他奉命于危难之际。天启(熹宗)元年(1621),何宗彦还是不畏艰险,慨然进京就职,劳苦操作,筹商军国要务。天启时曾典试礼闱,选录400人皆俊义之士,使不少昔日遗珍一时见采,被视为得人。天启三年(1623),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四年正月卒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毅”。时人评说,何宗彦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于求名,拙于求利。死后,奉旨建祠,以示纪念。
弟何宗圣,由乡举历官工部主事。后因佞附魏忠贤,骤加工部右侍郎。崇祯初,革职,定为充军罪,名列魏党逆案。子何敦伯,刑部郎中。敦伯子迎崇,广西梧州府知府。子何敦仲,广西南宁知府。子何敦起,光禄寺典簿。子何敦叔,云南鹤庆府知府。敦叔子品崇,广东肇庆府知府。子何敦季,福建按察司副使。敦季子志崇,山东馆陶知县。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金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