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缓解随州出行难题 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市规划局问政直播
金戈 TO: 2016-8-17 12:08 阅图
&:26671+
关注广大市民的诉求,重视民生问题解决,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审批和服务工作,努力为建设随州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月16日上午9点,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名城办主任熊忠海同志,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平同志,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张忠伟同志,副调研员、随州高新区规划分局局长周德亮同志一行做客随州人民广播电台随广新闻“党风政风热线”直播间,通过随州人民广播电台随广新闻AM1008频道、FM108频道、随州快讯网络电台直播,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和广大听众朋友现场提问,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1.JPG

图为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熊忠海(图左二)同志及局相关领导问政直播现场

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推进“双百工程”、“消纳工程”、“三民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熊局长围绕“十大工程”,就规划部门如何做好规划编制和服务作了详细报告。报告中指出: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规划工作只有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有所作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JPG

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名城办主任熊忠海同志(右)做客随州人民广播电台随广新闻“党风政风热线”直播间

今年,市委、市政府发出实施“十大工程”建设的动员令后,我局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双百工程”目标,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规划编制,共组织编制各类规划近200项,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技术支撑。
一是高标准抓好总规编制。借智借力,会同清华同衡规划院,启动了《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征求意见和规划大纲编制等工作,并听取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建议与意见,年底前将完成总规编制工作,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将站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制高点上,进一步明确随州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二是高水平推进重大规划编制。服务2016年重点城市项目建设,提前对接,主动服务,及时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城区中心地段停车场专项和立体停车场等27个重点项目规划;围绕城市绿色发展,紧扣“一轴一环三片”发展格局,组织编制了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概念规划、漂水郊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等3个生态项目规划;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组织编制了程力节能轻型汽车生产线、青岛啤酒扩能等10余个工业项目建设规划;围绕城市空间统筹协调,会同住建等部门,启动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等3个专项规划编制。
三是高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完成了中心城区16条新建和改造道路规划,9个排水项目和5个城区农贸市场新建、改建等民生项目规划,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围绕中心城区零星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工程实施,组织编制了东岗小微企业孵化园和南郊工业园扩园规划,科学编制腾退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优先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老城区环境。一批事关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和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规划和实施,有利地推动了随州市的“双百城市”建设。
谈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熊局长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和意义作了定位。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制衡作用的主导性城市。它既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竞争和开放的概念。一般而言,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具备“四大要件”:一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二是要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三是处于交通枢纽位置;四是要有较强的互动能力。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将随州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随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十二届四次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省6个城市要向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分别是黄石、孝感、十堰、荆门、荆州和随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家和省级战略赋予随州的历史重任和战略机遇,也为随州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随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是:“十三五”期末,随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能力达到100万人,实现“双百城市”目标,将随州建设成为交通便利、产业发达、宜居宜业、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鄂豫门户节点城市、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枢纽城市。为科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双百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双百工程”作为“十大工程”之一,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主要是围绕构筑大交通、打造大产业、发展大文化、实施大开放、建设大城市、再造大生态、优化大服务,构建“内通外联、快慢相宜”的交通发展格局,“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利于“延续文脉、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文化保护与开发格局,“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放发展格局,“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承载力”的“双百”城市发展框架,“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空间格局,坚持走“以人为本、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规划部门,市规划局将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当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目前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是以组织编制《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为契机,厘清城市“成长坐标”,描绘“双百”发展蓝图,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农贸市场建设事关市容市貌,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熊局长结合随州市创卫工作,对组织编制的5个农贸市场新建、改造作规划了具体介绍。
熊局长强调:农贸市场建设被称为老百姓的菜篮子工程,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为推进此项工作,我局组织编制了《随州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专项规划》,规划以“完善城市功能、服务城市居民、规范城市管理”为目标导向,满足“双百”城市发展需要,规划构建“10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形成以物流批发市场为龙头、农贸市场为骨干、生鲜超市为重点,便民菜店为普及的四级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体系,规划实现市中心城区居民在800米至1000米步行范围内有一处农贸市场、500米至800米范围内有一处种类齐全的生鲜超市、500米以内设置一处社区便民店的农贸市场布局目标。通过强化城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提升配套设施,改善市容市貌。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新一轮“五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推进“创卫”工作,优化城区环境,满足城区居民生活需要,今年我局组织编制了5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规划。
规划新建的3个农贸市场是涢水市场、烈山市场和蒋岗市场。其中,涢水市场紧邻涢水社区新农村居民点和碧桂园小区,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烈山市场位于烈山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口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蒋岗市场紧邻金色港湾小区和翡翠园小区,总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3个农贸市场建成后可满足周边近12万人的生活需要,极大地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规划改造的2个农贸市场是鹿鹤市场、东兴市场。其中,鹿鹤市场除完善场内布局及装修外,主要解决现有隐患、重点问题,还将对门面、摊位等营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公厕、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东兴市场在扩大经营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
随着居民经济收入增加,消费观念改变,机动车辆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停车难和行车难问题日益突出,谈及如何解决随州市“出门堵得慌、回家停得慌”的两难两慌民生问题,熊局长强调: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市政府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纳入2016年市政府十大实事。作为规划部门,理当规划先行。
重点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断头路”和堵点,形成完整路网。2020年力争随州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和主干道预留BRT线路,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规划对交通大道、舜井大道、白云湖闸坝口等道路进行改造,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转变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内通外联、快慢相宜”的交通格局,缓解行车难问题。
二是抓好居民小区停车位规划建设。将新建居住小区停车位配比由原来的1:0.6提高到1:1;通过对现有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合理改造,新增一部分停车位,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
三是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根据市政府安排,在配合相关部门对原有商场地下停车场进行治理整顿的基础上,今年我局在城市交通较密集的区域组织编制了10处地面停车场(库)规划,可增加停车位2300多个,其中规划建设白云大道传媒中心西侧、文峰路武警支队东侧等3处地面停车场,新增停车位400多个;规划建设乌龙巷市民中心西侧、沿河大道曾都区公安分局南侧等7处立体停车库,新增停车位1900多个,缓解停车难问题。
浅谈城市看海、街上划船捞鱼问题,话随州中心城区积水内涝问题,熊局长从宏观角度、规划角度分析了随州城市部分路段产生内涝的原因,结合随州实际,提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措施:
从宏观角度来看,城市“看海”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雨水集中,降水量大,这是城市“看海”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和城市调蓄水能力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导致“逢雨必涝”,可以说城市“看海”是一种“城市病”,这种“病”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近年来,随州市编制了中心城区排水(防洪)专项规划,扎实推进城市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城区范围内大的水系和主要沟渠保护控制得比较好,行洪泄洪畅通,尤其是穿城而过的护城河、花溪河、明珠渠、张家板桥等较通畅,能及时将主城区雨水排入白云湖;另一方面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植绿造绿,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提升了城市调蓄水能力。从近几年遭遇暴雨的情况来看,随州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大规模“看海”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今年特大暴雨过后,高新区部分区域、交通大道和白云大道乐都旋风路口等部分路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水,给群众出行造成了不便,值得城市规划建设者反思。
造成城市“看海”的原因,除雨量过大、过密等客观原因外,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自身原因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观念上,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导致城市排水设计标准低、规划不到位、建设欠账多、系统不健全、管网不对接,适应不了城市排水防洪的需要,尤其是老城区和地势低凹地带内涝问题最为突出。
二是在城市快速建设中,一方面大量洼地、沟塘被填平或被侵占,一些明渠被覆盖或阻断,导致自然蓄水、渗水、排水的设施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量采用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绿化面积较小,降雨时渗水性不好,容易形成路面积水。
三是城市雨污水管网混接、部分排水管渠损坏、淤塞严重,降低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综合上述原因,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对策主要是不断加大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力度。所谓海绵城市,形象的说法,就是把城市地面和地下工程建设得具有海绵一样的功能:在下大雨的时候,能下渗、能滞留、能蓄存、能净化,减少水的地面突发大洪涝;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地面内积存的部分雨水又可以再利用,可用可排。
结合随州实际,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是树立“先地下后地上”和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切实改变“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补齐“里子短板”。
二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和信息化工作,全面、准确地摸清地下管网管径、埋深、标高、连接情况等,为解决内涝问题提供详实资料。
三是科学编制随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加大随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洪)专项规划实施力度,指导城市排水防洪项目加快建设。
四是按照国家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大力推进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漂水湿地公园、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等绿色项目和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项目实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抓好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实施雨污分流,推进海绵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采用渗水、蓄水性能好的软性材料铺装路面。
五是强化“蓝线”、“绿线”管控,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水面沟渠,配合城管执法、住建、水利等部门,加大对非法填埋、挤占、破坏排水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拆除违章建筑,推进黑臭水体和东护城河治理,提高排水设施管护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贯彻落实“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熊局长强调: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管从城乡规划体系来说,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不是强制性的,但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重大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对约束和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解决广受社会诟病的“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和“千城一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据悉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不同层面开展城市设计方面的尝试和推广。
最后,熊局长还就随州市贯彻落实“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情况进了汇报,并列出了“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落实措施。
近年来,随州市十分注重通过城市设计来加强城市空间和环境的规划引导,先后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随州市城东新区城市设计》、《随州市城南片区城市设计》、《曾都经济开发区明珠新城城市设计》和《草店子历史街区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提升城市形象。
今后,规划局将牢固树立特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优化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打造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神韵随州建设。
一是擦亮文化品牌。按照“以文塑城、以文聚气、以文化人”的要求,规划推进随州大遗址片区、东护城河整治、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保护好以东西护城河为主体的“琵琶形”的古城格局,传承随州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升随州的美誉度。
二是彰显山水特色。利用随州“四水串城、三山环绕”的自然生态优势,做活山、水文章,严格“三区四线”管控,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做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多为城市“种绿”,多为生态“留白”,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用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发展。市域范围内构建以“三山两河八库”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以“一轴一环三片”为核心、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合理布局的绿色空间格局,重点打造好环白云湖风光带、环炎帝大道、新316国道景观带和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漂水郊野湿地公园、大堰坡生态农业示范区等生态建设项目,凸显随州山水之美。
三是塑造城市形象。充分依托随州的山水、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编制好重要片区、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随州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记忆、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展现城市特色和生态宜居的形象。
总之规划系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中,规划工作给随州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感谢社会各界对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市民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为了更加注重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更加关注广大市民的诉求,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规划局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审批和服务工作,努力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你有遇到任何规划问题,请及时跟帖反映问题,感谢您对随州市规划工作的支持!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金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SCORPIO SCORPIO 发表于 2016-8-17 19:13 来自:手机版「点击这里下载安装APP | 阅读全部
随国无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