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资讯]随州2016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分析
楚刘飨 TO: 2016-3-24 12:42 阅图
&:196213+
据气象部门预报,随州市2016年春季(3~4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雨量偏多1~2成。汛期(5~9月)和主汛期(6~8月)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少1~2成。

220709ewb6p3born6l5a46.jpg


3月8-9日,湖北省植保总站在荆门市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鼠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根据全省会商情况,结合随州市当前两夏作物苗情、病虫基数、品种布局、气象预报、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今年随州市两夏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程度发生,与去年相当;秋收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程度发生,比去年重;代料香菇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程度发生,比去年重。具体预报如下:

一、夏粮夏油病虫
1、麦圆蜘蛛:中等程度发生。去冬极端气温低,对其发生不利,发生程度将比去年轻。曾都区3月2日调查,百株螨量43-310头,平均158头(上年同期平均658头);随县站3月2日调查,百株螨量16-2800头,平均180头,比上年略轻。

2、小麦条锈病:中等程度流行,沿河地区,特别是府河流域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重。

主要依据:
①品种抗耐性好:条锈病的流行与品种的抗性关系极为密切,随州市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鄂麦18等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耐性较好。
②田间未见病:到3月3日,随州市各地还没查到小麦条锈病。
③当前气候条件有利:3-4月雨水偏多气温偏高,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蔓延。
④去年秋播拌种面积大,对该病在秋苗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3、小麦白粉病:全市中等程度流行,部分高氮肥田,感病田严重流行。
主要依据:
①菌源广泛存在:近几年该病在随州市中等程度流行,发生范围广,菌源广泛存在。
②种植品种均不抗病:随州市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鄂麦18等品种均不抗白粉病。
③当前气候条件有利:当前气候回升快,雨水充沛,对白粉病的发生流行有利。
④目前未见病: 到3月3日随州市各地多点调查,还未见病。
⑤去年秋播拌种面积大,对该病在秋苗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4、小麦纹枯病:中等偏重程度流行,稻麦连作田发病重。
主要依据:
①菌源广泛:随州市多年为中等偏重程度流行,菌源广泛存在。
②当前发病不重:曾都3月2日调查,病田率100%,病株率3-23%,平均13.3%,上年同期病田率58.3%,病株率平均1.7%。
③目前气温回升快,对纹枯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5、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流行。
主要依据:
①菌源广泛:去年该病在随州市为中等偏重程度流行,菌源广泛存在。
②感病品种面积大:随州市种植的大部分为河南品种,较感病。
③如果4月中下旬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而且日均气温在15℃以上,将导致小麦赤霉病暴发。

6、油菜菌核病:中等程度流行。
主要依据:
①菌源广泛存在,油菜重茬面积大,对该病发生有利;
②品种都较感病:目前随州市种植的品种都较感病。

7、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偏重程度流行。
主要依据:①菌源广泛存在。去年随州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重,病田率达40%以上,部分田块损失在30%以上。
②生产中没有抗病品种。随州市主要种植的中薯1号、早大白、克星3号、克星4号等都不抗病。
③气候条件:如果4-5月雨水较多,对发病将极为有利。

二、水稻病虫
1、二化螟:一代5级、二代4级发生。
主要依据:
①虫源基数高。冬后调查,亩平活虫1496头(2006-2015年平均为1433头),比去年1368头多128头。
②机割、抛栽等作业方式,对二化螟的发生有利。
③秋冬季稻田不翻耕,增加了螟虫越冬存活的机会。

2、稻飞虱:三代中等偏重程度(4级)发生,主害代中等偏重程度(4级)发生,局部大发生。
主要依据:为常发性害虫。随州市种植的都是优质稻,对稻飞虱的发生极为有利。

3、稻纵卷叶螟:中等程度(3级)发生,局部大发生。

4、水稻纹枯病:中等偏重程度(4级)发生。

5、白叶枯病:预计为轻度(1级)流行。

6、穗颈瘟:中等偏重程度(4级)发生。
主要依据:
①菌源较广。2014年叶瘟、穗颈瘟发生面积较大,是近10多年来发生最重的一年,菌源较广泛。
②随州市种植的都是优质稻,对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利。
③田间小气候影响,冲田发病重。两高山间的冲田是稻瘟病的重灾区,主要是因为山高雾重稻叶上积水露时间长,为稻瘟病的流行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7、后期综合症:中等偏重流行(4级)。

8、稻秆潜蝇:幼虫进入水稻植株后一直保持在生长点危害,幼穗分化期,幼穗前半部被取食后,颖花退化,形不成正常谷粒,抽穗后表现为穗子上部约三分之一或部分无谷粒,仅有少许退化发白枝梗或畸形小颖壳,灌浆成熟后,穗子不勾头,形成典型的“刷子头” 状。2007年以后,稻秆潜蝇在随州市的为害逐年加重,有的田块为害率高达20%以上。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反而减轻。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三、袋料香菇
随州市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2011年发来,对随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部分菇农因病虫害造成减产达60%以上,甚至达到绝收的程度。若不引起重视,加强防控,势必造成产业的崩溃!

1、真菌瘿蚊:中等偏重程度发生。为害食用菌的瘿蚊有真菌瘿蚊、异翅瘿蚊。其中以真菌瘿蚊为常见种。它幼虫喜潮湿环境,在潮湿的培养基上虫体爬行,虫体可用自身卷曲的弹力向远处迁移。老熟幼虫体长2.3-2.5毫米,橘红色或淡黄色,瘿蚊为害期在秋冬春季,幼虫咬食菌丝和菇体。在丰富的食源中,幼虫以母体繁殖,短时间内就在培养料和菇体的菌褶内爬满了幼虫,使带虫的菇体降低了商品性。

2、眼蕈蚊:中等偏重程度发生。以幼虫取食菌丝或者子实体,在菌种瓶中为害时,虫多可把菌丝吃光,把棉籽壳吃成碎渣,为害子实体时,把菌柄和菌盖吃成空洞,后期将菌褶也吃光。虫体较大,幼虫头部黑色,胸、腹部乳白色,老熟幼虫4.6-5.5毫米。

3、螨类:中等偏重程度发生。俗称菌虱,主要有粉螨和蒲螨二科害螨,蒲螨体小,肉眼看不见,多在培养料上集中成团,呈咖啡色;粉螨体形比蒲螨大,白色、发亮、不成团,数量多时呈粉状,咬食小菌丝,把菌丝咬断,引起菌丝萎缩不长。也可咬食菇蕾和成熟的子实体。

4、木霉菌:中等偏重程度发生。木霉又称绿霉,是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深绿木霉(T.atroviride)和侵占木霉(T.aggressivum )等木霉菌,具体是一个种还是有几个种,还待进一步鉴定。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靠分解纤维素为生,也可寄生于香菇菌线体上,在制种或栽培过程中受其侵染为害,它与香菇菌丝争夺营养,最后杀死香菇菌丝,是对香菇危害极大的一种竞争性害菌。

5、毛霉菌: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前期菌丝为白色细毛,繁殖相当快,后期顶端产生黑色孢子囊。

来源:中国农资网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13 条评论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