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 ●| 二百五和半吊子
荆戈 TO: 2013-6-10 08:44
&:4811+
       我们在方言里经常说某些办了蠢事的人是二百五,称一些做事靠不住的人叫半吊子,想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来历吗?
  说起二百五,和战国时的政治家苏秦还有那么点关系呢。苏秦是战国时着名的纵横家,曾任齐相,后来被人刺死。齐王大怒而抓不到凶手,于是就定计割下苏秦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头上,并贴出告示,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是为国除了大害,特赏黄金千两,望杀苏秦的勇士来领赏。果然,告示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来领赏。齐王说:“可不许冒功领赏呀!”四个人都绘声绘色地一口咬定是自己杀的。齐王说:“好,果然是勇士。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平分,每人应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我们每人都是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说:“好!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首!”
  于是便有了二百五的说法。
  而半吊子,则与青铜钱有关。旧时货币流通的青铜钱,每一千枚用线绳串起来为一吊。所谓半吊就是五百个大钱了。但为什么人们对心眼不够数、说话没把门、做事靠不住的人称为“半吊子”呢?这个还和二百五有关,想想看,半吊是五百,那半吊的半吊是多少?没错,二百五!
  所以二百五还比不上半吊子呢。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3、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4、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称疯疯癫癫的人为“二百五”。  

5、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古代一千钱为一吊,五百钱为“半吊子”,比“半吊子”更差的称“二半吊子”,就是“二百五”了。

6、孝感人喜欢喝汤,因此煨汤有独到之处。孝感人煨汤用的器皿,是一种“U”形的陶罐,称作“铫子”,简写成“吊子”。如果煨汤不满罐,就称作“半吊子”———它却成为孝感人骂人的一句话:“我看你真是个半吊子!”这句话效果比较严重,轻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说的“半吊子”带有明显的指责性,是说某人不开窍、不清白、不合时宜。与此类似的孝感方言还有“泡皮”、“二杆子”、“洋判”、“二百五”、“夹生苕”等。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夹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还编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冇得整。”“苕”本来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个字眼,而骂人为“夹生苕”,可谓愚蠢到了极至~~!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