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随州曾都区近现代名人系列 之七:商界名人
kingoma.cn TO: 2013-6-10 07:48
&:6822+
童寿轩(?—1939年)  大地主,随县城关大商号“童永裕”所有者。何店杜家畈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童寿轩大伯童元甫(何店大地主,拥有四百多石稞田)在县城西关正街以仅有的两间口面开设酱园小杂货店,起号“永裕”,后得其朋友李恒丰(安居大地主)和黄天和(城关大地主)资助,生意逐渐扩大。童寿轩早年家境贫寒,且遭后娘刻薄,常是白天学艺,夜晚推磨。1904年充当童元甫帮手,入“永裕”学艺。1909年被派往汉口充当采办,与汉口各商贾交往频繁。童元甫1916年去世后,因其子呆痴,不能理事,童寿轩继承其遗业,更号“童永裕”,大力发展经营。到1920年代,“童永裕”生意达到鼎盛阶段,拥有四进房屋一栋,共46间,店员23人,仅酱园就有四间口面,二百多口缸,规模之大,随城夺魁。根据当时的记载推算,“童永裕”当时的资本在五万元以上,名列全城第一。1939年日军入侵随县后,童寿轩携资逃回何店,“童永裕”房屋被烧,酱园被抢,在途商品被劫,生意全部破坏,其所携带的资产亦被土匪头子、伪县政府代理县长童丹甫勒索净尽。为求生计,只好卖田度日,但因有鸦片癖性,卖田也难偿暗室一灯,经济来源断绝,遂贫病交加而死,“童永裕”商号彻底破产、倒闭。

康仪丞(1882—1945年)  实业家。号国豪。厉山人。1907年毕业于武昌法政高等学堂。民国初曾任江西南昌高等法院检察官。后在北京经营湖北风味粉馆,结识了一些富商名贾,动员他们捐款在鄂北修建公路,获得赞同。1924年春回湖北,在随县、安陆、应山、孝感等地宣传修路,组成修筑襄(阳)花(园)公路董事会,先后被推为协理、总经理。1924年1月到英、美在华洋行购置煤炭汽车28辆,在城东义地岗成立襄花汽车公路长途运输公司,任经理、站长。9月,在随县倡议发动召开襄花公路集资入股大会,共入股数千份,筹集股金25.4万余元。10月26日,襄花公路开工。筑路中,康仪丞与工人一起浚沟壑,做涵洞,运石料,架桥梁,常和衣露宿工地。一次为占压土地事,被随县城东张曙阁带人打成重伤。1925年3月,襄花公路南段通车,横贯全县,从随阳店出发,经唐镇、厉山、县城、 淅河、马坪、安陆、陈家店至花园,全长155公里,共用资金26万余元。嗣后从汉口购回“福特”牌汽车2辆,开办客货运输业务。1926年3月,襄花公路全线竣工。1928年,省建设厅赎买襄花公路。1937年任省建设厅工程处顾问。1945年去世。

秦观楼(1890—1952年)   随县巨商。字华海。历山人,祖籍江西。其父以行栈为业,在历山经营土布、棉纱、粮食,商号“秦恒隆”,资金不富,经营不振,清末民初仅有一间铺面和四进单间后屋。19岁时,秦观楼与兄弟分继家业,立商号“秦恒隆荣记”(惯称“秦荣记”),其兄立号“秦福记”。1920年雇工加工棉粮,扩大经营,生意渐隆。1926年开始购少量棉花出售给汉口商人,与各地商人建立广泛联系。不久邀山西、陕西布商及县城、淅河一些商号在“秦荣记”设庄,经营渐广,财源日益扩大。秦为人干练,经营有方,资金运用灵活,或先收棉后付款,或先付款后收棉,买卖方式灵活便利,且“秦福记”在汉口派驻代理人,安装有电话,对汉口、上海棉花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因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到1929年,“秦荣记”先后建店房60余间,雇员20余人,旺季日夜为市,资金达20多万银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秦荣记”运2.4万担棉花至汉口,厂商因时局动荡不进货,价格剧跌,秦将棉花起岸存栈,后日军被阻关外,棉价回升,获巨款40万元。1937年一年,“秦荣记”即获利7万多元。数年间秦观楼跃为全县头号商业资本家。抗日战争中,秦与侄子育之在英租界合营“恒隆”沙号,另置田地、骡马16匹,在万和青苔设铺经营棉花、食盐,购枪70余支建立私人武装护商。1940年由青苔迁至王家河筑寨购田,收取地租,开办酱园做豆腐。抗战胜利后,秦卖掉大部土地,回历山经营酱园,建打包厂1座,购置汽车3辆,木船20只,恢复棉、粮商号,并派人到枣阳、河南设站收购棉花,就地加工成包运往汉口,同时收购周边其它县市棉花运销上海,在上海置屋,驻员开拓商路。后来,“秦荣记”因长期欺市霸道,克扣店员红利,信誉渐衰,得力店员离去,生意每况愈下。建国后,秦观楼除维持历山的杂货、酱园外,多余资金分投历山、随县、武汉等商号。1950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病故。

秦育之(1906—1981年)   商界名流。名国英。历山人。秦观楼侄子。少读私塾,后学做生意。1928年随父到汉口开设“秦福记”棉花行。次年筹资扩大经营,创办“厉山细绒”棉市场,与同业着名商号“松茂长”、“裕泰升”在武汉鼎足而立。1937年当选为汉口棉花同业工会常务理事、厉山镇商会会长。时日军侵华,武汉沦陷,日纱涌进,花价猛跌,秦所经营的商号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掠夺,损失甚巨,濒于破产,乃辗转于汉口、樊城、万县、重庆等地,改营米粮、土布。抗战胜利后,秦育之回到汉口重操旧业。1948年改“秦福记”为“亚新”号,扩大贸易,兼营豆饼,货物运销直至台湾、香港等地。1949年4月在广州“秦福记”分行操持棉业。同年移居香港。当得知武汉解放后商业受人民政府保护,乃于9月乘海轮经天津返汉。次年与华煜卿等再去香港,以亲身见闻劝说汉口巨商贺衡夫(蔡甸人)、程子菊(红安人)、何祥林等相继回汉。1950年带头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响应政府“商业转工业”号召,筹建武汉第一家商转工企业“开明油厂”(今武汉油厂),任副董事长。继而与鲁文礼等合资兴建“新亚造纸厂”,任总经理。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参加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工作,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代表湖北工商界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后率武汉曲艺队到荆州地区各县宣传抗美援朝。1955年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将所办油厂、纸厂实行公私合营,并主动率省工商联下市、县宣传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1956年调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参与管理全省商业物价。秦育之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朴实寡言,不事修饰。文革中受到冲击。曾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三届执行委员及第四届常务委员,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工商界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务委员。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kingoma.cn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