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喜洒人”剃头王
荆戈 TO: 2013-6-10 06:53
&:5130+
经营这爿店的是个精小的老头儿,姓王,湾里人都叫他剃头王,原是走村串户做乡活的剃头匠,管着滋河两岸上千个人头,人们经常看见他挑副一头热、一头冷的剃头挑子,边走边吆喝:“剃头啊,张三、李四、王二剃了头再走!”
    但这一吆喝总能喊出几个上了年纪光光头来,他们一边热情地把剃头王让进院里,一边数落着剃头王:“哎呀!王师傅,你不是半个月来一次吗!怎么这次丢了二十多天不见你的鬼影儿,瞧我这头发蓄得跟犯人样,一些时发火气,眼睛都睁不开了啊!”剃头王接过人家递过的水烟袋吧嗒吧嗒吸上两口,抹一把嘴慢条斯理地解释开了:“伙计!你只晓得说呀,上千个人头,转一圈就得一二十天,有时去了人又不在,白跑一趟!”
    说话间就已打开了行头,用一块白布围住人家的脖子,拿出半寸铁半寸钢的剃刀先在那个灰不溜秋的荡布上来回荡上几回,只几分钟的功夫就把一个光光头剃得贼亮,但是剃一个光头按队里的规定只能收五分钱。剃头王算计了一下,转乡活自己吃亏不说,一个月的口粮都挣不回来,不如就在大队办公室旁边开个理发店,你来了我就剃,不来算了。
    于是,剃头王就找到大队会计要了一间已经废弃的政治夜校,把它改装成了理发店。
    没想到店铺一开,生意异常火爆,一天到晚人不断线,但来的多是光光头和一些小娃子。因为光头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头要剃得勤便,蓄长了就容易上火。
    王记理发店一天到晚人不断线,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位置适中,这里有大队办公室、代购代销店、小学校、大队卫生室等,是上水湾最繁华的场所。平时不管是剃头的,不是剃头的有事没事都喜欢在这里口夸白聊天,而剃头王又是个喜洒人,不管谁上门都会让到长条椅上坐上一阵,一把水烟袋轮流转。他一天到晚两手不闲,嘴也不闲,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个快活!
    剃头王说的最多的当然是他四处转乡跑江湖时的所见所闻、村野笑谈,一说到他九岁拜师学艺、十五岁满师转乡,脸上便露出得意之色。大家伙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吹自擂,只是对他的手艺不敢恭维,剃了大半辈子的头,那模式总停留在土改时流行的马桶盖式,剃头王还振振有词,说这样式叫“解放头”,这“解放头”蓄起来舒服,你想啊,丢个十天半月的不剃头,那头上就像顶口锅盖似的,剃了就感到一下子轻松了不少,这不就解放了吗?年轻人听了都啼笑皆非。
    剃头王36岁的年头上,娶上了外乡逃荒来的哑吧女,至今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年龄看上去至少要比剃头王小个十来岁,哑吧女很勤快,过去剃头王转乡时,她每天早起为他准备两个油馍。后来剃头王开了这爿店,她照例每天早起,烧上两大锅洗头水,备在陶罐里用稻草编织的蒸棚焐上,然后就回家料理家务。
    哑女也会剃头,但她只为一个人剃,那就是她的男人——剃头王。
    哑女不仅给剃头王剃头,还在他40岁那年为他生了一个女娃娃,取名叫小丫,小丫自小性情乖张,聪明漂亮。是个美人坯子,就是脾气大,遇事很有主见,也难怪!剃头王中年得女,含在口中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对她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待她中专毕业时,已是改革开放的年月了,谁知她不思进取,如今什么样的事不好做?却偏偏要去省城学什么美容美发,剃头王剃了一辈子的头,深知吃这碗饭的苦楚,劝她找份体面的工作,但无论好说歹说,小丫就是不听,只好由着她了。
    小丫从省城回来,就把王记理发店的招牌摘了,她从美发班上带回来一帮子小青年,在镇上开了家小丫美容店,店面有三间口面,装饰得光怪陆离,音响开得半条街都能听见。
    小丫的生意开得红红火火,她让剃头王和哑女搬到镇上去给她打下手,剃头王两口子乐颠颠地去了,可没过上两天就又回来了。原因很简单,他看不惯那些黄头发、红头发、弄得像些个妖魔鬼怪式的发型,还有那店里一帮子穿花衬衫、着破牛仔裤浪荡子。
    剃头王老两口又回到上水湾,重操旧业,尽管生意日渐冷清,但他不在乎,有光头们来找他就免费过一把手瘾,没有人来时就搬把椅子在门口晒太阳。不管怎么说,剃头王再也不会为生计犯愁了。
任儒举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