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国宝编钟 世界一绝(精彩图文)
楚刘飨 TO: 2013-6-10 06:07 阅图
&:11017+
1228382744428918-1228382744431599.jpg


壮观的随州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记
    炎帝故里,乐都随州,北倚桐柏,南蔽梦泽,踞江淮,连楚豫,因山水而秀,因神农而圣,因编钟而名。
    音乐缘起,祀神娱人,谓舞阳骨笛,庖羲作瑟,神农造琴,女娲制簧,黄帝创律,尧改七弦,舜奏《大韶》,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编钟始于商周,兴于春秋,“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若夫声罪致讨,军旅之发,则击“行钟”;若夫祭祀宴宾,歌咏金奏,则鸣“谣钟”;若夫认称“宗彝”,承其宗宙,则奏“ 钟”;体合法度,节究哀乐,为仁智之器、礼仪之器,斯乃众器之表。然兴衰交替,沧海桑田,钟鼓重器,仅传于史。
    变革开盛世,乐都谱新篇。擂鼓墩考古发掘,地下音乐宫殿,曾侯乙墓出土,金石之乐,辉煌展现。曾国侯乙,楚之宗彝,墓葬器物,万五千件。钟、磬、鼓、篪、笙、箫、琴、瑟,繁多精美。编钟悬乐,三八层组,上为钮钟,清丽嘹亮;中为甬钟,和谐铿锵;下为长枚,深沉雄浑。一钟两音,上 下曾,三度和鸣,五八音域,十二半音,旋宫转调,逾越六宫。编钟铭文,二千八百,乐律典籍,失载绝书,深邃渊源有自,破除“钟律巴比伦”猜测,中华瑰宝,举世皆惊。
    曾侯乙编钟,青铜极品,古乐重器,人间复鸣,其音如初,金玉齐声。状如游云,阵兮洋洋;行似流水,浩兮汤汤;势如奔马,力兮钧钧;八音至和,通神悟灵,灿烂雄厚,穷妙极巧。
    东渡扶桑,西巡欧美,钟鸣千禧,寰球回响,《欢乐颂》歌飞扬,合声鸣,兄弟情,四海同。天籁之音,现千古绝响,颂友好和平。
    香港回归,盛世大典,钟琴声管,协奏交响,《天地人》曲回荡,乐声起,举国庆,同胞欢。世纪强音,雪百年国耻,扬中华国威。
    北京奥运,桂冠加冕,金钟石磬,原声融合,《茉莉花》调绕梁,金声振,华夏奋,五洲乐。激越谐音,圆百年梦想,弘奥运精神。
    道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曾侯乙编钟,隐世千载,形整音圆。何哉?格物致知,乃知其精;乐律术数,乃知其奇;铭文错金,乃知其妙。是故,盛世出,国器现;天地和,乐舞兴。若夫感天地、传道统、易风俗,惟编钟超众器尔。
    (作者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日)
刘友凡


1228382744428918-1228382744432176.jpg


震惊中外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记
    30年前,在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随着大型古墓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2400多年前的精美乐器——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曾侯乙编钟,在此重见天日,让现代的人们得以聆听到古代的金玉之声。
    一波三折 古墓有险
    1978年2月底的一个夜晚。武汉东湖之滨。
    “谭队长!快!快!长途电话,襄阳地区(今襄樊市)文博馆有急事找你。”门卫急促的呼喊,令谭维四教授 (时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队队长)心里一惊:以他的经验,深夜来长途,要么是文物出现险情,要么是报告极其重要的发现。这次是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77年春,在随州市擂鼓墩,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经上级批准扩建厂房。10月平整土地时,在原本坚硬的岩石地表发现了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土。爱好考古的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王家贵意识到地下可能有文物,11月26日他告知县文化馆,可是,文化馆的同志到现场后,否决了“古墓猜想”,施工继续进行。
    1978年1月30日,因为施工中又发现了奇怪的青色、白色胶状泥土,王家贵再次来到县文化馆,然而,“古墓猜想”再次被否决。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爆破施工中,部队还是要求施工人员小心从事。2月21日,进一步的奇怪现象出现了:土层中发现了一层石板!26日,王家贵的第三次县府之行受到了重视,时任县文化馆副馆长的王世振现场勘察初步判断,这确实是一座古墓,并马上向襄阳地区作了报告,于是有了前面的那一个紧急电话。
    3月10日,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成立。19日,谭维四连同两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初步勘探后,谭维四激动地向大家宣布:这是一个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古墓,仅就椁室而言,就比着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
    惊见盗洞 文物无恙
    1978年3月,春寒料峭。风雨中考古队分秒必争,一个上午就弄清了墓坑的准确形状与椁室的深度。3月21日,天放晴了。大家集中精力查有没有盗洞,因为这是判断墓内文物资料是否得到完好保存的关键。
    清除了墓坑内已被炸散的浮土,把坑内填土铲平后,南北两坑相交偏西处,一个盗洞赫然在目!
    这个盗洞斜着直插椁 (套在主棺外面的大棺材)顶,将一块盖板的东段斩去了一节,使这块盖板的西段斜着塌进椁内,一洞淤泥中夹着几块石板。
    一片惊叹声随之而起。勘探小组内几位小伙子泄气了:“别白干了!”“累死了不好看。”“已被盗过,还有发掘价值吗?”
    面对一片质疑声,在随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谭维四说出了继续发掘的三个理由:尽管有一个盗洞,但规模小,属于早期的一种民间小型盗窃,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盗走;考古不是“挖坟取宝”,比金银珠宝更重要的文物,也非常有价值;按照政策,这么大规模的墓坑也是要发掘的。
    最终结果证明了这个盗洞几乎没有给古墓造成什么威胁: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除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外,其中还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蛟龙”出水 编钟露面
    发掘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随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坚强保障。
    做完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5月11日,发掘全面开工,按照显露椁盖板、取吊椁盖板及浮在水面的器物、排积水清淤泥、清椁室取文物、取棺拆椁回填墓坑五个步骤,各小组人员稳步推进发掘工作。
    5月22日午夜11时许,在古墓的中室,排水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40厘米深的时候,靠西壁不远,与之平行的长约2米的两个木架隐约可见,不一会,靠南壁一个木架也显了出来。水位继续下降,一个小伙子等不及了,手在水中来回摆动,聚光灯下,3条木梁像在水波中游弋。另一个小伙子乐极了:“这叫‘蛟龙戏水’,呼之欲出却不出,抓住它,别让它溜了!”
    23日清晨,水位下降到了深60厘米处,虽然还是没“露头”,但处于三个不同位置的小伙子都摸到了水中的钮钟,估计有19个。天大亮了,水位继续下降,“蛟龙出水了!”木架上的横梁露出真容:黑漆红彩,两端都有青铜套,套上满饰浅浮雕蟠龙纹。
    因为担心脱水导致文物受损,在采取了防晒、喷水等保护措施后,继续发掘工作。
    24日午夜,又露出一层横梁,长短两根曲尺相交,梁体粗大。下面由3个佩剑铜人及一根铜圆柱顶托,梁下悬甬钟,应是33个。此前看见的3个小木架立于梁上。25日午夜,露出第三层横梁,与第二层相近,有12个大甬钟及1个 钟,或悬于梁下,或掉在梁旁。这两层四根木梁,两端都有浮雕或透雕镂空龙首、凤鸟、花瓣的青铜套,梁身又以黑漆为地、朱黄色漆彩绘菱形几何花纹,乍一看去,真似蛟龙模样。
    此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一套青铜编钟已基本上显露出来。谁能在同一个古墓内见到这么多的编钟?谁曾见过这么雄伟的钟架逾千年而不倒?目睹这个奇迹,整个工地,一片欢腾。
    (后记:1978年6月28日,曾侯乙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完成。8月1日,第一场史无前例的编钟音乐会在当地驻军礼堂里举行。第一首《东方红》曲罢,满座鼓掌:“千古绝响复鸣了!古钟发出新声了!”后来,为了保护文物,专家们又联手攻关编钟的复制。1984年8月,完成了全套编钟的复制工作。)
    (资料索引:《曾侯乙墓》谭维四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着谭维四剪辑陈创新


1228382744428918-1228382744435585.jpg


曾侯乙古墓发掘

“地下音乐厅”魅力无穷 面世三十年观众六十万

    本报讯记者陈晓林报道:“曾侯乙墓文物太精致了,令人震撼!”12月6日上午,来自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主谢先生参观曾侯乙墓遗址时,发出由衷的感叹。
    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张华介绍,30年来,被誉为“地下音乐厅”的曾侯乙墓遗址已累计接待超过60万名中外客人。其中,许多来随考察指导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在参观时还欣然挥毫题词。
    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专家王新成当年参与了曾侯乙墓的发掘。据他回忆,1978年发掘结束后,即对墓坑进行了回水保护。按照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意见,原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后在墓坑上兴建保护棚。1980年前后,保护棚建成开放式,供游客参观,当时参观券的票价是每张5分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的上涨,票价也一路上调至2角、5角,直至如今的30元。为更好地保护墓坑木椁,并便于游客参观,199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墓坑木椁进行原地疏干脱水保护,目前疏干工程即将结束,但脱水仍需时日,计划明年9月修复木椁。
    目前,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内陈列有部分文物实物和图片,观众还可以观看当年发掘过程的纪实电影。


1228382744428918-1228382744438948.jpg


考古人员清理椁墙

频频出访的文化使者——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国内外展出记

   1981年7月,在擂鼓墩曾侯乙墓(编号为擂鼓墩一号墓)西侧102米处,发现了编号为擂鼓墩二号墓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
    该墓为战国中期诸侯墓,共出土文物2700多件,按其用途分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以及铜、玉、骨、蚌质装饰品等。出土文物中的青铜编钟、青铜建鼓座和玉石编磬等49件打击乐器独具特色,其中尤为珍贵的是36件青铜甬钟,最大件通高98厘米、重79.6公斤,最小件通高30厘米、重4.3公斤,编钟总重为590公斤,属先秦时期重型礼乐器。
    这套编钟与曾侯乙墓编钟悬挂方式一致。1985年经武汉音乐学院专家小组科学测试,这套编钟虽已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是除曾侯乙编钟之外中国出土的第二套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供演奏及研究的大型古代打击乐器。它与“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曾侯乙编钟并列构成百钟之势,珠联璧合,形同“姊妹”。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