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图文:一江两山,风景这边独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州区
金戈铁马 TO: 2013-6-10 05:52
&:4403+
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整理:记者杨磊 关前裕摄影:荆楚网记者 曲思玮制图:汪滢

【编者按】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
    鄂西泛指湖北西部,包括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十堰、襄樊、神农架、随州等八个地区,占整个湖北版图面积近7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玄妙空灵的武当山、原始神秘的神农架以及气势恢宏的三国古战场都位于该区域内。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是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推动圈内8个市州林区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湖北东部、西部相对均衡发展,加快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今年“两会”期间,八个地区的市州区长接受荆楚网邀请,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与发展与读者进行了在线或书面交流。本报今摘要刊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寄语】
    抓好“五个结合”加快鄂西旅游发展

    加快鄂西旅游发展,必须抓好“五个结合”。一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鄂西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的文化竞争力。二是旅游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整体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展示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三是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旅游开发要实行生态保护准入制度。四是本地发展与区域协作相结合,在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强化开放理念,打破地区分割,推进区域合作。五是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重视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省委书记罗清泉讲话摘要

    抓住第三次机遇 打造省域副中心
    ■ 宜昌市市长 李乐成

    宜昌历史上有过3次重大机遇:葛洲坝的兴建,将宜昌从一个小城市变成中等城市;三峡大坝的兴建,又助推宜昌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决策,是宜昌迎来的第三次机遇。
    我们要把这个机遇变成宜昌发展的良机。初步思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是抓好规划引导。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把过去市域里面的规划和整个区域里面的规划进行对接,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要抓好政府主导。鄂西是欠发展地区,实施这个战略决策,交通要先行,只有交通的畅通,才能有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整体发展,在交通方面政府一定要起主导作用,政府的规划、交通的规划、技术设施投入等都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我们交通建设中来。
    三是要坚持市场主导。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愿意投入的都交给民间资本去做,这样才可能使整个建设过程充满活力。
    四是狠抓项目。没有项目作支撑,整个圈很难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计划在鄂西圈投入项目332个,市委、市政府正在做相关准备工作,力争多争取一些项目。
    宜昌有优质的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多,有747个旅游景点,5A级景区一个,4A级的景区9个,3A级的景区13个,旅游景点很丰富。宜昌的人文历史非常厚重,文化底蕴丰厚,旅游产业的基础相对较好,这些已形成了宜昌比较强的旅游产业基础,商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方法,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好评。
    市委提出要打造区域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物流、金融、科教文化中心,旅游的龙头。通过这些建设,最终确立宜昌省域副中心的地位,形成区域的中心城市。

    主打三国文化 辐射周边城市
    ■ 襄樊市市长 李新华

    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发展战略,对襄樊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平台。
    襄樊是鄂西北唯一的大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襄樊是难得的机遇。
    襄樊最大的优势就是三国文化。在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三国文化这个主题。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打三国文化,就是以隆中为核心。我们准备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进一步加快隆中的开发步伐。首先从规划上考虑,现在隆中风景区的规划面积从13平方公里扩展到54平方公里,为今后隆中风景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第二个考虑,还要靠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引进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古隆中建设,把规划档次提得更高一点,真正再现当年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场景。市场主体和襄樊市政府共同保护、开发、营销三国文化,真正让三国文化在旅游观光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实施之机,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完善步伐,把城市的集散功能发挥好,让城市真正成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同时也对周边城市起到辐射服务作用。
    襄樊市已成功实现“两个千亿,一个千家”的目标,即GDP过千亿,工业总产值过千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超过1000家。我们对今后10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第一,经济总量要配得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称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襄樊和宜昌两个副中心的经济总量加起来要与武汉相当。我们按照这个目标规划今后10年的发展。第二,市区人口10年后预计达180万人。第三,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包括收入、生活便捷度、舒适度等,要明显提高,也要符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称号。第四,经过5到8年努力,入境旅游达到1200万人次。

    走秀美山川之路 读巴楚文化大书
    ■ 恩施州州长 杨天然

    恩施森林覆盖率接近70%,坐飞机往下看,全是绿油油的。恩施还有200多条河流,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旅游不和文化结合,旅游就没有实质内容,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尽管我们是以生态为基础,但这里面一定要包含文化的元素,因为旅游的主体是人,人既要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同时也要了解少数民族优秀的地方文化。
    恩施是巴楚文化的交汇地,既有楚文化的根,更是巴文化的源,同时也受蜀文化的影响。
    恩施加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大州,主要是把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出来,弘扬光大。
    怎样使文化事业产业化?就要和旅游结合起来。没有文化的旅游等于走路,没有旅游的文化等于读书,我们要把走路和读书结合起来。
    如何利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业的水平呢?
    恩施主抓:一是景区建设,二是道路交通建设,三是配套服务建设,这是最核心的。景点建设,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包括现在大峡谷的开发、腾龙洞的开发,都是引进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来开发。在配套服务方面,星级酒店的建设、餐饮的发展、旅游商品的开发、旅行社的建设等,现在州委、州政府正在一件一件地抓落实。
    恩施的发展,过去受交通制约,尽管资源丰富,但运不出去。国家对此很重视,现在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沪蓉西铁路今年9月就可以全线开通。宜万铁路,国家发改委、铁道部都已经发了文件,准备修建。这两条路通了以后,游客进入性问题就解决了,还可以拉动其他产业发展,恩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有新的突破。恩施会利用好这个机遇,把区域劣势变成区位优势,依托东边武汉、西边重庆两个大市场来发展恩施。
    “两路”通了以后,恩施提出“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生态立州,就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抓旅游。产业兴州,就是发展茶叶、水果、烟叶等绿色产品。开放活州,恩施是开放的地区,开放的民族,还要进一步开放,让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游客、投资商到恩施来。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金戈铁马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