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随州人除夕习俗琐忆
荆戈 TO: 2013-6-10 04:57 阅图
&:8316+
文胜海/文
     小孩子总是盼着过年,倒不是因为有好吃的,总觉得年好象是罩着一袭外衣的神秘老人;色彩斑烂,引人遐想。过去,湖北随州人过年有随州人吃的特产,还有一些除夕习俗。除夕前,每家每户就忙着做香肠、腊肉、腊鱼、春圈、三鲜、圆子、馒头、包子、饺子等很多好吃的东西。除夕这天,换桃符, 写春联,往来辞岁,饮团年酒,吃团年饭,祭祖、祀神,街巷张灯结彩,表示喜庆,通霄达旦,箫鼓鸣奏,爆竹鞭炮之声不绝。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每家每户就忙着做香肠、腊肉、腊鱼、春圈、三鲜、圆子等等,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有的家庭扶老携幼到酒店吃团圆饭了。吃罢年夜饭,父母、长靠都要给孩子压岁钱。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大年三十,每家每户还要祭祖。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一般不少于八个莱,猪肉、鱼、香肠、圆子、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佛堂上供。除夕晚上,有的人家还提着猪头,到寺庙烧香供菩萨、敬神。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九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守岁。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地主、看电视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