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炎帝故里(五)---湖南省怀化会同县
花语杰 TO: 2013-6-10 02:54
&:5731+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陵县原名酃县。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编辑本段
湖南省怀化会同县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名神农氏,号连山,又称火神、太阳神。他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疗民疾,烧陶制耒开启了中国史前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之根的炎帝故里,一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关注的焦点。 「炎帝故里在会同」研究,是从2005年6月24日《边城晚报》第7版刊登阳国胜先生题为《炎帝出生地新说: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文章之后展开的。之后,中华炎黄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震中,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宫长为,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林河,怀化市艺术馆助理研究员李怀荪,《旅游中国》周刊总编助理何铁成,怀化学院王文明教授与刘冰清、唐德彪、袁尧清副教授等人前往考察,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专题研究文章和信息稿件200多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炎帝文化热」。会同新说得到了数十位专权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炎帝故里在会同」的主要佐证是:会同众多古地名与炎帝神农氏密切相关、连山八座古庙布局与炎帝首创《连山易》方位惊人吻合、连山地形地貌与史书记载的炎帝神农故里特征相同、若水与金龙山的记载与黄帝封子入主炎帝故里的历史相符、会同及周边大量考古发现、会同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等,有力地支持「炎帝故里会同新说」、会同民俗和物种等风物特征印证炎帝神农相关记载和传说。 李学勤教授说:将于5月7日召开的「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有利于克服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两种偏见。一是有利于克服中国古史是神话传说的偏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纪元四千七百多年,上古炎帝传说有八世,二百四十多年,正好五千年,所以我们讲到黄帝时不要忘了炎帝。炎帝在古史传说中的位置特别重要。带有神话色彩的上古传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是历史。第二有利于克服湖南特别是湘西地区是古代荒蛮之地的偏见。传统的一些偏见认为:上古的湖南是荒蛮之地,是以后中原去开发的。但随着考古发现才逐渐揭示湖南古史的真相。从会同的材料来看,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会同连山潭子颈遗址距今5到7万年,特别是近期发现的高庙遗址,很独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湘西地区,包括以会同为核心的怀化一带,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结合当地传说,完全可以克服湖南在上古史是一个荒凉之地的偏见。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花语杰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