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文旅]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保健
楚刘飨 TO: 2012-4-21 15:46
&:3940+

误区一:让孩子独自睡在儿童房里

  美美的爸爸妈妈都很崇尚美国的独立教育,因此,他们特意为刚满两岁的美美布置了一间温馨、可爱的儿童房,打算让美美一个人独自睡。开始,美美也很喜欢那张粉红色的公主小床,可是听说要让她独自睡就不乐意了,总会悄悄地赖到父母的大床上。爸爸妈妈如果不让她赖,她马上就能哭成个泪人儿,直到爸爸妈妈“举手投降”。

  这样的状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像美美那样喜欢赖在父母的大床上睡觉,也有孩子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安心地呆上两三天,但新鲜劲一过,必定会提出与父母同室睡觉的要求。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都有恐惧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6~23个月的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2~5岁的孩子恐惧黑暗、独处,他们会对一些特别的声响、影像有错觉,进而加重恐惧感。长时间的恐惧感会使孩子紧张、焦虑,而过度的焦虑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提示一:父母的卧室里要有孩子的小床

  能够有条件给孩子布置一间儿童房当然很不错,儿童房可以用于孩子玩耍、活动或午睡,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让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度过漫长的黑夜。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父母的卧室里放一张孩子的小床。当黑夜来临,万籁俱寂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入睡。而不是强制他独自入睡,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等到孩子上小学后,能对周围事物有习惯性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时,再逐渐培养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单独入睡也不迟。

  误区二:对孩子期望过高

  小雨的爸爸妈妈都事业有成,因此都对小雨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不惜重金为小雨聘请了钢琴教师,还安排了各种课程:舞蹈、英语、识字、珠心算……虽然小雨学得有点吃力,但在朋友面前,他们还是喜欢称呼小雨为“一学就会的小天才”。

  无疑,小雨的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虚荣心使然。因为虚荣心,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期望而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发展水平,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于是,就会有家长像小雨爸爸妈妈那样过早地强化孩子知识、技能的训练;就会有家长追求短期行为的成功结果,不顾孩子的感受,过分要求孩子,就会有家长无视孩子的缺点,总是在他人面前过度地赞美自己的孩子……这些做法都会剥夺孩子的快乐,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提示二:莫为“面子”误孩子

  为了“面子”而误了孩子,会对孩子产生双重危害,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因为父母过高的评价或要求,会让孩子担心自己不能满足父母(或环境)要求。尤其对于那些不太善于表现的孩子,家长的这些做法,会使他感到心理不踏实而失去自信。二是可能会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

  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对儿童的赞扬要十分谨慎,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切实际的自负性格,一旦遭人排斥,就有可能对周围的人存在潜在的“威胁”。因为早期这种影响会使孩子在步入现实社会后突然发现并非人人都认为他出类拔萃,而感到愤怒与不平。

  误区三:在“陌生人”面前批评孩子

  好好跟着妈妈去公园玩。妈妈遇到了以前的老同学,连忙让好好叫阿姨,可是,好好从来没有见过这位阿姨,他张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阿痍,就是不叫人。妈妈忍不住当着阿姨的面批评他:“你怎么一点礼貌也没有?上次也是,在幼儿园里看到老师也不叫。你再这样以后没人喜欢你啦!快,叫阿姨!”好好听了,立刻涨红了脸,生气地瞪着妈妈,一副坚决不合作的样子……

  在孩子不认识、不熟悉的人面前责怪孩子没礼貌、不懂事,或是要求孩子表演,或是谈论孩子的缺点,都会使孩子立即出现紧张、恼火、不要买的情绪。如果孩子多次经历受窘、尴尬的场面,就会加剧孩子怕羞、畏惧的心理,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心理障碍。

  提示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的确是一句真理。要求孩子叫不认识的人,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小事,可是处理得不好,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父母要注意避免发生这样的尴尬,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事先告知孩子他要接触到的人的情况;在遇到孩子不认识的长辈时。不要强制他立即叫人,而是由父母先认真地向孩子介绍这是谁,再为长辈介绍自己的孩子,就像引见自己的两位朋友一样。这样在别人面前既不失礼,也避免了孩子的尴尬。

  另外,在人多的社交场合如果需要让孩子表现一下,父母也要先征询孩子是否愿意,千万不要勉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

  误区四:不让孩子发睥气

  这天,泰泰在幼儿园里没得到“小红花”,回到家里便不停地闹拐扭,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最后干脆大哭大闹起来。爸爸被泰泰闹得心烦意乱,最后还是用打屁股的方式“武力镇压”了泰泰的“臭”脾气。

  我们所说的“脾气”,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生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情感反应。学龄前儿童成长阶段有时情感会特别敏感,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正在探索并体验情绪。并且还没有学会如何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情绪。所以说,刻意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让孩子把脾气发出来,只会使孩子更加感到不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害无益。

  提示四:让孩子适当地发脾气

  为人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尽可能地理解孩子,即使孩子为很小的事号啕大哭,也不要强行压制。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放任自流,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发脾气的程度。父母不妨按照下表的提示,让孩子明白发脾气的时候哪些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方式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还须懂得分辨孩子是一般的情绪波动,还是经常性地为某些小事而哭,要警惕孩子情绪抑郁先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