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文旅]女性什么时候绝经是正常的?
女人花 TO: 2012-4-20 10:24
&:5110+

女性绝经就意味着女性更年期的到来!女性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女性朋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卵巢功能也会随着退化,月经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直到停止。医学上将女性的这种月经停止称为绝经。女性朋友到了更年期就要就要面临绝经,那么,女性什么时候闭经算正常呢?太早或太晚闭经对女性更年期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美女博客就为您介绍一下女性什么时候闭经才算正常,以及过早绝经给女性带来的影响!
闭经就是月经的结束期,绝经是生命的另一阶段,标志着女性生育能力的结束,这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大量减少有关。女性进入更年期,月经变得不规律,间隔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完全停止。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的那一天,即无任何其他生理或疾病原因,连续无月经来潮12个月。
所有的女性都希望绝经期来的越晚越好,因为一旦到了绝经期,则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退化,身体已经到了老年的状态,青春不再了,因此,很多年过40的女性朋友她们特别担心自己绝经期的到来,为此而整日忧心忡忡。那么,过早的绝经对女性的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绝经带来的影响:更年期综合症
由于多种内分泌的相互影响,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致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即俗称的更年期综合症,女性朋友主要通过调节心情以及饮食治疗,严重者可用激素替代疗法及中医治疗改善症状。
绝经带来的影响:骨质疏松
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质在骨骼中的沉积,所以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绝经中期以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的问题和骨质疏松症为主,像阴道干涩、排尿困难、反复性阴道炎、夜尿、尿频和尿急、骨关节疼痛等。女性朋友要多做运动,同时注意多吃富含钙的饮食,如牛奶、豆制品、干果、花菜、萝卜、白菜等,必要时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绝经期过早的到来,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极其的不利,有资料表明,如果女性朋友在35--40岁左右便提早的绝经,则其寿命要比50岁以上绝经要短不少。
绝经后女性的身体会出现哪些异常变化呢?
女性到了绝经期之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的降低,而且经常出现异常的激素水平波动,一直依靠激素维持正常功能的组织器官,在没有了足够水平的雌激素的支持,则会造成这些组织器官的衰退,引发各种身体的异常变化。
女性在绝经后身体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如情绪波动大、阴道干涩、性生活时有疼痛不适感、性欲明显降低、生殖器官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乳房弹性降低、乳房干瘪下垂、面部的皱纹骤增、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这些都是女性绝经后的一些常见的表现。
女性必须要了解绝经经女性带来的各种影响,美女博客提醒,延缓女性绝经年龄,才是女性更年期保健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能延长月经周期?
延长月经周期,就即是减缓衰老。减缓衰老能使你保持青春亮丽。女性养生保健专家建议,最有效的减缓女性绝经方法是服用雌性激素,也称雌性激素代替疗法。服用雌性激素可以让您的卵巢得到保养,避免过早走向衰老。
中年女性可以补充适量雌激素来推迟绝经期,但千万不可直接补充雌激素。雌激素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但对身体的健康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导致各种妇科肿瘤症状以及癌症的危险。所以服用雌性激素请选用,安全,没副付作用的天然食品。
那么,女人什么时候绝经算正常呢?
一般来说,女人绝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表,女性绝经年龄与月经初潮年龄无关,也不受生育次数、避孕措施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停经12个月后,女性也仍有怀孕的可能。尽管在更年期女性怀孕的可能性不大,但更年期怀孕对妇女和婴儿都有很大的危险。
正常情况下,闭经的时间和对女性的影响因人而异,据不完全统计,大约近90%--95%的女性会在50--55岁之间出现绝经现象,有3%--5%的女性在40--50岁之间出现绝经,有大约2%--4%的女性到了60岁左右才绝经。影响女性绝经期早晚的因素与女性日常的保健、自身的体质、日常的营养、身体是否有疾患、性生活是否和谐、精神是否愉悦、夫妻关系是否和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年期女性什么时候绝经是正常的?相信看了此文的朋友应该能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推迟绝经期的过早“光临”,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要注意养生保健,多学习女性保健养生知识,尤其是女性更年期保健知识。保持愉悦的心情,注意保持性生活的和谐,注意科学合理的饮食,确保夫妻感情和睦,这些都会延迟绝经期的过早到来。

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大庆健康养生网,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女人花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