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这里每天24小时都在与病魔较量
九头鸟 TO: 2020-3-22 16:01 阅图
&:1850+

原标题:这里每天的24小时,都在与病魔不停歇较量

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cck5c5gibxr23971.jpg

cck5c5gibxr23971.jpg

随着一批定点医院逐步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多家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转入肺科医院。截至3月21日,仍有在院患者171人,重症患者57人。

为了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肺科医院多科室紧急动员,提供全方位支持,集中力量打硬仗,形成了一个24小时攻关团队。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这个攻关团队每个“零部件”不舍昼夜的战斗。

12名专家联手操作,为患者争取5%生的希望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sbyrosqgyro23972.jpg

sbyrosqgyro23972.jpg

ICU医生徐雅:

不怕病毒,只怕做得不够好

徐雅已经在病房内守候4个小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她通过呼吸机的波动和触摸患者背部,发现一名患者气道分泌物较多,胸腔有痰液。使用吸痰管难以吸出细小支气管内的痰液,她拿来纤支镜,为患者吸痰清理气道。

徐雅是个新兵,去年8月才参加工作。疫情暴发前,她刚开始独立值夜班。“真的怕。”徐雅坦言,防护做得好,她不怕病毒,但刚参加工作,临床经验不足,面对如此危重的患者,她心里没底,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ICU是与死神赛跑的地方,也是目前攻坚战的最前线。截至3月20日,ICU内有7名患者使用ECMO。每次值班,徐雅都守在病房里,守在患者床边。她说,能实时监控患者的情况,心里会踏实很多,如果患者有危险,可以现场判断处置。更让她安心的是,主任胡明就睡在楼下,她可以随时求助。

医疗队护士席宇红:

透过护目镜中汗珠迎接新的一天

凌晨4时30分,仁医楼8楼病区内,护士施然和内蒙古医疗队支援护士席宇红巡查病房半小时后,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稍作休息,病区里呼噜声、喘气声、呼吸机和生命监测仪器的滴滴声交杂。

“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武汉。”“做梦也想不到,会跟内蒙古的老师一起值夜班。”两个年轻女孩轻声交流着。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这要求护士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指征普通患者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巡查一次;病情较重的患者,要实时关注。

一个夜班8个小时,席宇红、施然和其他护士分成两组,4个小时值守护士站,4个小时进病区。清晨5时,施然和席宇红又忙碌起来,为病区近40名患者采血、采集咽拭子、送药、送饭……

清晨,是护士们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之一。在满是汗珠的护目镜中,她们将迎来新一天的开始。

隔离病区主任郭光云:

针对重症成立多学科诊疗小组

呼吸一病区病房内,病区主任郭光云正与来自内蒙古的几位医生查房。闷热、宽大的防护服没有影响她麻利地听诊、问诊、查血氧、看CT片。

一名重症患者合并有心脏方面的基础疾病,几名医生迅速进行交流后,制定新的诊疗方案。

郭光云介绍,当下,病区里的重症患者多患有基础病,病情复杂。针对这一局面,科室和内蒙古等医疗队的呼吸、心、肾内科等医生分成小组,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治新冠肺炎同时兼顾其他基础病,“效果很好”。

医院医务部主任罗艺介绍,针对外院转入的重症患者多合并基础病的情况,全院采取治疗关口前移、多学科诊疗等措施,与内蒙、山西、安徽、浙江等地支援队积极配合。为更好管理医疗资源、服务医护,医院还成立联合医务部,全面统筹各方力量,攻坚重症、危重症救治。

护师向嵘和张建爽:两个人的坚守

仁医楼4楼,主管护师向嵘细致地穿戴好防护装备,走进医疗污物专用电梯,直上13楼。13楼ICU外走廊尽头,一条纤支镜经过第一道消毒,打包完毕,放在转运推车上。向嵘与ICU护士做了交接,把这条纤支镜推回内镜中心的盥洗室。

一层一层剥开包装盒,每开一层消毒一次,纤支镜放进盥洗机后,向嵘长舒一口气。另一间盥洗室,张建爽正用一根铁丝状的刷子,谨慎清理一条纤支镜镜管内的患者分泌物。一条纤支镜的清洗,要经过两次消毒,两次机洗,一次人工刷洗,花费一个半小时。

“每天至少10条,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向嵘说,现阶段,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是重中之重,ICU里更加忙碌,两人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经常要用纤支镜吸痰,每用一次就要进行清洗消毒。

战役指挥员彭鹏:指挥部里制作了“作战图”

仁医楼3楼的一间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块白板,上面齐整地记录着院内患者的来源、床位、治疗状态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这里是肺科医院战疫指挥部,这块写满信息的白板就是院长彭鹏的“作战图”。

参加完新闻发布会赶回医院,彭鹏快步走进指挥部,叫来他的“参谋”——医院数据分析组成员,开始研究当日的“作战图”,制定新的重症、危重症救治策略。

截至3月15日,武汉市肺科医院已累计收治881名患者,578名患者从这里治愈出院,其中重症患者超过70%,重症出院率达到83%,是武汉市治愈率最高的医院之一。

放射科医生李政旻:一晚看两万帧CT片

50岁的放射科医生李政旻双眼泛黄,正专注地查看患者CT片,这一天,有50余名患者从外院转入,值夜班的他负责为这些患者做出影像学诊断,一名患者近500帧镜头,一晚上要看20000多帧。

“现在还算轻松。”虽然已经连着看了几个小时的片子,但李政旻的精神不错,他说,最忙碌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主要诊断住院患者和转院患者的片子。李政旻说,放射科就是医院的眼睛,是一道极为重要的关卡。

(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 通讯员王敏 巩瑜)

d31nfabwnr323973.png

d31nfabwnr323973.png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九头鸟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