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博、人民日报
青铜“虎鎣(yíng)”为西周晚期青铜器。“鎣”有光明、美丽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种异称,和其他青铜器一样,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盖内铸铭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释读存疑。由于器盖、流部有虎形纹饰,“虎鎣”因此得名。方唇、 短束颈、宽折肩、圜底,足根饰饕餮纹,腹下部饰瓦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灯光的照耀下,青铜“散发着神秘、高贵的光芒。
“虎鎣”坎坷流失海外百余年,其回归祖国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在展览(“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的第三单元中,对“虎鎣”惊现英国拍卖行、中国政府积极追索、行业组织踊跃支持、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实物鉴定和捐赠接收直至最终入藏国博的全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
“虎鎣”回归大事记
(请将手机横过来阅读)
p02lsmabe3l8091.jpg
ql5nsxjjuic8116.jpg
光影“虎鎣”
e0mtzv3jg1w8092.jpg
pe32mob4j3f8118.jpg
青铜“虎鎣”(局部)
3wgof0hxy208093.jpg
ho1l5ubzjge8122.jpg
n51dwy5b3x18094.jpg
uweh54x3vcq8124.jpg
raho4txdbba8095.jpg
d1m0mlfvkqj8125.jpg
yd0xhbxarxf8096.jpg
e3rjer1xmos8126.jpg
u4ppgin0yzy8097.jpg
q321v3hgafk8127.jpg
4wcum42vcid8098.jpg
segv4siduax8128.jpg
hrzapkrfyzl8099.jpg
upig2kb25qa8129.jpg
bp5cf1puaqg8101.jpg
besmmomwqwm8130.jpg
如今,中国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保护文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每一件文物面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仍然任重道远。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除了成功追回的“国宝”,还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进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更深入地沟通、更紧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 前往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