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就可进行呼吸康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童萱 胸闷气短、心率不稳、脱不了氧;手脚没力,浑身疲劳,下不来床。许多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又遇到了这些新“烦恼”。对此,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陈红教授表示,新冠肺炎会对患者造成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障碍,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率不稳、疲劳、活动能力下降、氧气依赖等众多问题,适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和治愈后的患者给予呼吸康复干预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呼吸康复帮助患者脱离氧气依赖 3月9日,4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方女士由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转入普通病房,但感觉胸闷气短、人没有精神,仍然不能脱氧,需要使用心电监护进行观察。 经过与管床医生共同阅片,分析病情后,康复团队为方女士进行了超短波、体位引流、胸壁机械振动排痰、呼吸训练等康复治疗。同时,教方女士进行呼吸训练,如呼吸控制、腹式呼吸、主动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训练等。 “住院期间,患者多处于卧床状态,心肺功能和活动能力都可能会有减退,进行早期呼吸康复干预,床上肢体活动以及翻身训练等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运动、消化、神经等各系统的功能,重塑活动能力。”康复医学科技师长黄杰介绍,方女士肺部痰液粘稠,且CT显示渗出较多,超短波治疗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进行体位引流和胸壁机械振动可以促进痰液的排出;胸廓扩张训练与胸廓牵引,可以改善胸膜黏连状况。 经过2天康复治疗后,方女士的病情得到较大的改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康复治疗师尝试让方女士下床,进行床旁活动训练,并取得了成功。针对方女士情绪焦虑、抑郁和缺乏动力等心理问题,治疗师及时对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她设定“可以进行床边活动”等小目标,待小目标实现时进行鼓励,帮助她重拾信心,缓解由于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焦虑心情。 “以前每天都在床上大小便,心情很不好。现在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可以短暂脱氧自己走到厕所并返回,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方女士说。 康复治疗时机有讲究 住院治疗期间,新冠肺炎患者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加上发热、疲劳、肌肉疼痛等不适,多数患者的卧床时间明显增加,而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亦显著增加。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机有讲究。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进行康复干预之前,必须先对其全身整体功能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意识认知状态、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等。对于符合呼吸康复介入标准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此外,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呼吸康复介入,都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高龄、肥胖、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及多器官并发症等各类型患者,应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特殊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呼吸康复计划,采取分阶段的呼吸康复措施。早期干预包括体位管理、呼吸控制、气道清洁、胸廓扩张、呼吸操等,可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改善。 陈红介绍,该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开展了重症新冠肺炎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改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截至目前,该院康复团队已为40多位住院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治疗。
npei0ibyn4w3112.png
前往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