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2月26日讯(记者郑晶晶通讯员谯玲玲)奋战在抗疫一线,武汉市第一医院90后男护士陈耀中在为患者精心护理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抚慰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灵。为此,他还将“爹爹加油”等写在防护服的前胸处,以方便让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看见。
pqhygzerqq12154.jpg
陈耀中
2月26日上午8时许,结束从凌晨2点开始的工作,23岁的男护士陈耀中将迎来2天的休息。四班倒,6个小时一班,上4天休2天,是他自2月12日以来的工作节奏。陈耀中是湖北荆州人,2018年7月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重症医学科护士。科里共有8名男护士,同事们平常都喊他“小兄弟”,他也是科室最年轻的党员。
去年12月末,重症医学科成立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小兄弟”陈耀中穿上防护服跟着同事一起投入战斗,直至大年三十下夜班后开始自我隔离休整。2月1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被紧急征用为新冠肺炎重症定点医院,医院连夜腾空整栋外科楼改建成隔离病房。2月12日,外科楼开始收治病人,陈耀中再次投入战斗。
隔离病房里的护理工作可不少,要配药、换药、打针、抽血,需完成心电监测、核酸试纸检测等辅助检查,跟病人的密切接触也非常频繁。因为没有护工和保洁,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需要护士来做,包括处理大小便、喂水、喂饭、洗口,帮有需要的患者打电话,以及适时的心理疏导。身为男护士,搬病人、为患者翻身、戴呼吸机等需要体力的活,得主动帮忙做。他因为做事麻溜,护理细心,赢得诸多患者的点赞。
“更多的工作跟平常差不多,只不过是穿上了厚重的防护装备。”护理工作之外的那些东西,带给陈耀中巨大的冲击和快速的成长。疫情早期,他在ICU(重症监护室)护理过一位男性感染患者,仅管过一晚上,第二天就走了,不到40岁,患者的妻子也在住院治疗。这是陈耀中面对的第一例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他说,以往,在ICU的重症患者,每天在规定的时间有亲人可探视,如果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务人员也会通知家属来看最后一眼,可新冠肺炎患者不同。为此,他为这名去世的患者伤心难过,当天晚上还做了恶梦,醒来后无法入睡。他叫醒出租房里的同事,聊了好半天,他才稍稍平复心绪。
10sjvnf5qbr2155.jpg
陈耀中把“爹爹加油”“奶奶加油”写在防护服上
“内心确实挺煎熬的,有时候想想,自己其实没那么强大。” 正是这份同理心,令23岁的陈耀中格外重视从心理上抚慰患者。
陈耀中护理过一位70多岁的武汉爹爹,病情很重,上了呼吸机,不愿意吃东西。他和同事一起跟家属电话沟通,请他们写些鼓励的话送进来。患者的家属因此送来了3张A4的纸,上面分别写着很大的字:“爸爸,要多喝营养剂”、“我们其实一直都在你身边”、“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老人不能讲话,但看得懂这些字,当看到“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他把那份橙汁都喝了。
更多的患者,要靠医护去安慰和鼓励。ICU最初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对老夫妻,爹爹病情相对轻一些,但情绪非常低落。有一天,爹爹凌晨1点多仍睡不着,心率呼吸变快,陈耀中理解爹爹的焦虑和恐惧,握住他的手开导:“爹爹,您要加油,您别怕,这个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配合我们治疗,就可以出去的。”当天晚上,他和同事轮流守在爹爹旁边,有什么需求立马满足,给爹爹安全感。爹爹有时候喜欢自己摘面罩,他也一直守护在旁,每次都为其戴好……
“爹爹加油”、“奶奶加油”,这是陈耀中后来在白色防护服的前胸处,用笔写上的两行字,以方便让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看见。他说,新冠肺炎患者不少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时常有焦虑恐惧心理,加上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尤其需要医护人员在精心治疗护理之余,也进行心灵抚慰。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持良好心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在抗疫一线工作的这段时间,也让陈耀中更多地去思考护士这份职业,而珍惜和陪伴家人的愿望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上抗疫一线的事,他在电话中跟爸妈讲了,爸妈表示理解和支持,提醒他做好防护。疫情结束,陈耀中说,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找几天时间回荆州老家陪陪爸妈,“上班一年多来,一直都在倒班,没有固定的周末,很少回家陪伴爸妈。”
两天前,陈耀中所在的19楼病区有5位患者治愈出院,其中有他护理过的患者。他和同事将出院的患者们送至楼下,每一位都一再表示感谢,这让他很感动。陈耀中表示,尽管工作辛苦,但看到患者们治愈出院,就是他和同事们最开心和满足的事情。 前往首页>> |